close

中午,偷了個閑,躲到樓下看電影,本來要看放牛班,沒料到居然被借走T__T就拿了這部對這部電影的印象,是來自掛在趙老投辦公室外面的那張海報,翠綠的溪澗中,拋出的釣繩,在空中劃出優美的曲線。可說是動中有靜,靜中有動。在靜態的平面上,畫面流動著,在山與水之間,心是平靜的。早就很想看這部片了。

不過還是覺得有些文化隔閡,有時候並不太了解劇中想表達什麼。

這部片是由小說改編的,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。為主角獨白的藏鏡人諾曼,也就是這部小說的作者。主角諾曼生長在長老教會的家庭,弟弟保羅從小個性就倔將,身為牧師的爸爸是嚴格的父親。蠅釣,是父子三人情感交流的時光,也是爸爸將他的生命觀、分享與兩個兒子的時候。

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,是保羅邀諾曼和父親去釣魚的那個橋段─也是他們三父子最後一次三人去釣─ 開始釣魚,遠離家鄉許久沒對釣魚有點生疏的諾曼,一口氣釣到好幾條,而一值呆在家鄉的釣魚高手保羅卻一隻都釣不到。釣到魚的諾曼島岸上找爸爸聊天,保羅逕自繼續找尋目標。保羅看準一個深水洞,料定裡面必有大魚,果然有魚上鉤了,這魚力氣甚大,保羅被這條魚拖著隨著河的律動,在流中載浮載沉,在整部平靜的片中,這段算是刺激的橋段了。在蠅釣中的體驗不是人們去「征服」自然,而是人在自然中如何去發現、應符自然的律動;蠅釣在他們的心中是藝術、是自然與天恩的蘊合、是親情的凝聚、是愛的連結。

捕獲大魚的保羅、那一刻父子三人非常開心,這時主角諾曼獨白說:他也知道這樣的歡樂不可能永遠存留。

在哥哥諾曼出國之前,弟弟保羅就因積欠賭債而被謀殺。這之後,爸爸曾問諾曼"你知道你弟弟是怎麼樣的人嗎?"諾曼驚覺,他除了知道他弟弟是個釣魚高手外,其實對他一無所知。這個問題,在爸爸最後一次主日講道時有了回答,「我們可能不能了解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人,但我們還是一樣可以愛他。」

所謂的「自我」的這個概念,不是藏在一個密封的容器,奧秘盡藏於其中,反之,是個敞開的器皿,關於「我」的片段,可能由你的密友、愛人...甚或是過客收納著。當然還有可能收納在週遭的環境中,當你一踏入,這些印象與回憶就紛至沓來。跟友人聊天時,有時候會聽到對方說,你以前是怎樣怎樣的人,曾說過怎樣怎樣的話、做過什麼蠢事。也會訝異於自己居然完全忘記自己以前是那樣子的人,我現在對「自我」的認知,只是當下的我、片斷的我...而在與別人的交談中,我又接過他人手上那片關於「自我」印象的記憶拼圖,拼繪關於自我的形象。

諾曼在片的最後說到,他的愛人盡皆過世,他又回到了這條從小生長的大黑腳溪蠅釣,他說:我產生了一種大河戀。

諾曼的愛與回憶都匯集在大黑腳溪的流中,他了解,生命無法讓完美定格於永恆的當下,但在這奔騰而逝的大河中,乘載著他對生命的雋詠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